第五,不对称的变相“金融自由化”。目前,虽然贷款利息率自由化已经实现,存款利息率名义上依然受到管制。在可贷资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银行之间必然会展开存款争夺战。通过出售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之类的形式,银行实现了或正在实现存款利息率事实上的自由化。各种“宝宝”的出现,也推高了存款成本。
第六,可贷资金需求缺乏利息率弹性。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可贷资金的需求方,对利率变化缺乏弹性,也是造成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按理说,企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取决于企业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资金成本超过企业资本的边际效率,企业就不会借款。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尽管资金成本已经超过企业资本的边际效率,企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仍不会减少。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出于政绩考虑或自恃有土地财政的支持,只要能融入资金,资金成本就不予考虑。一部分企业则由于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没有其他选择,就只好接受非银机构的高成本资金,甚至接受高利贷。
第七,实体经济虚拟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阶段、某种情况下往往伴随经济的虚拟化。可贷资金大量涌入虚拟经济,导致各类资产价格的急剧升值。而资产的增值又会把更多可贷资金吸入虚拟经济领域。这就是所谓的“货币空转”。
解决企业资金困境的主要对策
1。净化执法环境,依法打造诚信社会,创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强化《合同法》、《破产法》、《担保法》等有关法规的执法力度,硬化企业还贷机制,严格保护并落实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债务,坚决抵制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消除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障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政策法规,加强对企业的保护和扶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机构,规定企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及融资措施;规范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职责、资金来源、运作方式;规定政府组织管理机构、政府扶持的方式以及政府扶持的经费预算等;确定各类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低比例和融资方式,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以企业为信贷重点,促进企业公平参与融资市场竞争,促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融资问题上,重要的是建立一系列符合企业产权、信用、产业、经营、技术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得企业融资得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咨询体系,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良好的信用体系是企业正常经营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社会信用环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关系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能否缓解的突出问题。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下大力量,利用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资料并向社会公开披露,接受社会监督随时供商业银行进行查询,严肃惩处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这样才能很好地杜绝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4。增加财政投入,设立创业基金、发展基金和担保基金。在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的资财,提供服务于企业的创业基金和担保基金,提供一定限度的财政补贴,当然是必要的。但在完善企业融资机制方面,政府的作用更多地应体现在提供制度保障和信息服务、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进行适当监管等方面。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企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建立和规范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政府应当提供的解决信贷市场失效的一种公共产品。担保机构运转所需的资金,应当由政府提供。可以建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担保机构所需的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中央政府重点对一些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确定担保基金的正常增长计划。企业担保机构建立应加强规范管理。
6。完善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中国目前的状况,为顺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经济发展,关键就是要打破金融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支持企业发展,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和效率。应当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信用社、专业性贷款机构、互助储蓄银行、金融公司等。特别以地方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要植根于地方经济,在获取信息、选择项目、控制风险、直至处理不良资产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人缘等的明显优势,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一条在支持好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的良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