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并实施《优化企业融资服务若干政策措施》,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其中包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强化企业转贷服务、完善融资担保服务等诸多政策利好。
据新华社5月12日报道,河南省工信委介绍,“26条”针对解决当前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贷款转承兑现象普遍、保证金比例高、续贷周期长、搭桥成本高、部分行业信贷规模被压缩等问题。根据新措施,河南分不同情况对转贷进行了规定,支持用年审制贷款等业务解决续贷问题,并要求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过桥资金,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
针对煤炭、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中有市场前景、有信用但暂时困难的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变更行业标识是帮助传统企业获取银行贷款行之有效的办法。河南积极支持和鼓励省内外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各类融资租赁业务,并要求银行不强制搭售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
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现在企业抱怨最多的是融资难、融资贵,前者指无论如何得不到贷款,后者指贷款利息率太高。具体地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大致可以归诸于多种原因,而非单靠放松货币政策就能解决的。
首先,银行部门利润率偏高。同工业部门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的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利润最为丰厚的银行。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最近发布的《财富:2013世界财富500强》报告,9家上榜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均在20%以上,其中工商银行利润率最高,达到28.29%,其他许多金融机构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尽管这种高利润率与银行自身的努力有关,但银行部门利润率与非金融部门利润率差距如此之大,不能不说这里有不正常的地方。
其次,风险溢价上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于避险意识而提高风险溢价是正常的,但银行自身风险偏好若过度下降,则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不少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不仅有严格的担保要求,而且还压低抵押率;不仅要求提供担保,还要求有联保;不仅要求有联保,还要有互保。以至于一个企业出事,带倒一片企业。这样一来,个别银行的风险是减少了,但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却提高了。风险意识提高是件好事,但不想承担任何风险的行为方式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银行不敢问津,一些急需贷款但风险较高的企业只好利用其他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
第三,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金。长期以来,房地产价格持续飙升,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大大超过了一般企业。房地产贷款以及平台贷款大量占用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挤掉了本应为一般企业提供的资金,特别是对民营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后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向高利贷。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形势发生重要变化,房地产市场的吸金作用可能已有所变化,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强烈需求以及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城投债成为投资者的新宠。在可贷资金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可贷资金流入高收益或看似安全的投资项目推高了非高收益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
第四,信贷规模控制和75%贷存比的风险监管指标。一些商业银行可以满足贷存比指标,但已用完信贷规模;另一些商业银行尚未用足信贷规模,但却无法满足贷存比指标。尽管这些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却无法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贷资金。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就必然想出各种规避办法:比如利用各种通道“表内转表外”,从事影子银行活动;非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信贷富余金融机构向信贷紧张金融机构“购买贷款”,以保住信贷规模额度等。总之,供给方规避管制的活动导致可贷资金的供给链条不断延长。与此相对应,部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小微企业受到监管、资质和抵押担保等的限制,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融资成本较高的渠道获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