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礼祖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一九二三年二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深受地主恶霸和剥削阶级的欺凌压迫,过着逃荒要饭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十二岁开始给地主当长工,与家人在贫困饥饿中苦苦挣扎度日,逃荒、要饭、打短工。弟弟是在寒冬腊月的铁路涵洞下出生,因无法养活送了人;俩个哥哥被抓了壮丁,其中二哥再无音信;年幼的妹妹无人看管时只好用绳子拴起来……困境中,朱家礼从小就嫉恶如仇,性格倔强、勤奋朴实、爱憎分明。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十六岁的他于1939年初,瞒着亲人毅然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投身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之中,并于同年八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38军(前身为八路军115师一部、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作战科副科长、副团长、团长;和平年代选送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四年,后任38军112师、114师副师长、沈阳军区海洋守备区司令员、38军112师师长、副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兵团级)等职。
1939年12月,在山东腾县至费县交界的兑头沟伏击战斗中(史称“兑头沟伏击战”)。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四大队在大队长梁兴初的指挥下成功伏击了日军的运输车队(百余人)。战斗中,朱家礼率先冲入敌阵,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决心,面对四名日军的包围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朱家礼在手臂、肩膀、大腿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刺死三名日军,另一名日军落荒而逃。朱家礼在此次战斗中敢于刺刀见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部队和根据地群众中传为美谈,受到了部队首长、战友的赞誉。
抗日战争期间,刚任山东滨海十三团(原38军335团)三连排长的朱家礼,奉命夺取日军占领的一个高地。此战是他担任基层指挥员的第一次战斗,他虚心向老兵、骨干请教、研究战法,确定作战方案、统一思想,最终在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班,全排无一伤亡。此后,朱家礼不断在战斗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军事指挥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朱家礼先后在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头等主力师一纵一师(38军112师)任连长、副营长、营长。他参加了三下江南,东北夏、秋、冬季攻势,四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宜沙战役,湘西作战,衡宝战役,广西追歼等大部经典战役。其中,1946年2月14日的秀水河子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个歼灭战,敌军为全部美械装备国民党13军266团、265团一个营、师属山炮连、汽车连,战斗中,敌军在东北战场上首次使用了火焰喷射器、汽油燃烧弹。期间,朱家礼担任主攻团突击连连长,他带领全连指战员,冒着敌人交叉火力的疯狂阻拦英勇冲击,最终成功打开并巩固了突破口,逐步撕开了敌人防线,为战斗向纵深发展和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战是解放战争中,首次歼灭国民党军美械装备加强团的成功范例,是38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成名战,此战被载入38军军歌之中,受到了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的致电嘉奖。
1969年7月中下旬,保定地区数县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汛情。数个武装团伙占据白洋淀堤坝,掘壕据守破坏堤防设施,情况十分危急,随时可能发生水淹冀南和天津市郊的危险。时任38军副军长的朱家礼亲自带领参谋和侦查、工兵战士,连续数天冒雨深入灾区,实地调查灾情和武装团伙分布情况,并形成了精准数据和资料。7月23日,朱家礼同军政委王猛奉命赴京,参加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紧急召集的防汛会议。会上,朱家礼与河北省地方同志先后汇报,朱家礼将军用地图铺在地毯上,用详实的数据、照片、资料进行汇报,周恩来问道:“你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朱家礼立即报告:“我亲自带人在灾区几天,战士下到每个地段的水里测出来的,照片上的数据标尺清晰可见。”周恩来总理又问到地方同志:“你去现场了吗?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地方同志红着脸说:“我没去,是安新县报的数据。”周恩来总理对大家说:“还是军队同志汇报的扎实准确、有根有据。”当即宣布:“38军立即派部队上堤实施军管,将堤坝的武装团伙驱散,绝对不能发生洪水决堤殃及百姓的情况,谁的地段出了问题是要杀头的。”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38军派出一个加强团的兵力迅速赶赴白洋淀军管护堤,在他的直接指挥下,部队迅速驱散了武装团伙,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