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太康“戏痴”张天印:这辈子就为老百姓唱好戏

2016-01-25 17:21:53  来源: 河南网  作者:汪俊杰
发表评论:

太康“戏痴”张天印:这辈子就为老百姓唱好戏

    1月22日电冬意正浓,佳节临近。河南太康芝麻洼乡王大堂村,狭窄的街道上行人三五成群,行色匆匆。间或响起开心地说笑声,方言甚浓,不可细辨其声。

随人流复行数百米,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但见偌大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台下却早已挤的满满,数千人翘首以盼,鲜有窃窃私语者。瞅了半天,无处落脚,寻得废旧砖块,在人缝里坐下。

大幕未启,张天印的名字在字幕条上一现,便引得台下一片叫好。待那《回龙传》唱到了紧要处“我儿带路进院去,本御抬头看仔细”,每段数十句,唱词通俗易懂,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听的人彷佛都赶不上听,唱者却字字清晰。

转腔换调之处,尤为欢快流畅,加上灵巧的颤舌音“嘚儿......”,只觉入耳后,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令人浑身舒坦,无一个毛孔不畅通。

台下举座动容:双目微眯,面露喜色,下巴微微抬起。身心俱忘,如梦如醉。散场后,众人意犹未尽,“听着正得劲哩,还没过瘾咋就结束了。”芝麻洼乡西丁华村83岁的胡广兰和东李庄79岁的胡玉兰姐妹俩相约下午接着听大戏。

   这辈子就为道情戏而生

在豫东南、皖西北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宁可少锄二亩地,也要来听道情戏。”这就是太康道情的传奇之处。

“我这辈子就为道情戏而生。”张天印言辞间饱含深情。1975年,自幼听着道情戏长大的张天印,进入太康县戏曲学校学习,16岁毕业时被分配到太康县豫剧团。但他没有去报到,而是悄悄将志向改成了道情剧团。

处于上升势头的豫剧团远比道情剧团形势要好,这孩子为什么偏要选择道情剧团?时任县文化局人事股长的赵祚生百思不得其解。

“我喜欢道情这个剧种,更喜欢唱给百姓听。”张天印说。这一唱,就是40多年,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道情舞台。

“演出要成功,心中必须有观众。”张天印常对演员如是说。记者在后台看到,虽然条件简陋,甚至连化妆盒也是拿破旧的饭盒来“救场”,但年轻演员们化妆的认真劲丝毫未受影响。

“我们现在的条件比原来强多了!过去在农村演,不仅需要在农家支锅做饭吃、用麦秸杆打地铺睡,而且一天3场连轴转演出。”张天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干这一行,就是个苦差事。这辈子不图别的,就图为老百姓唱好戏!”

信仰是活在舞台上,传统文化是活在戏里,他们却活在现实中。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太康道情剧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文化娱乐业的多元发展,日渐老去的观众,使得太康道情剧团的生存举步维艰。

    一年送戏300余场

“一些演员为了补贴家用,就去干掏下水道、修水管、摆地摊的营生。”张天印的眼睛湿润了,“太康县道情剧团最低迷时,一年中仅有的演出台口合起来不超过3个月。我们唱,不仅仅是为了活着,但只要活着,就会不停地唱。”

1997年,张天印临危受命担任团长。“太康道情剧团‘天下第一团’这个金字招牌坚决不能丢,必须保住太康道情!”张天印努力寻求突围之路,为此饭吃不下、觉睡不香。

只有改变演出方向,到乡村中重觅道情的知音,才是道情唯一的生存之道。张天印深知,豫东农民不仅爱看戏,而且爱唱戏,即使顽皮的小孩儿也能张口即来:“王金豆,王翰锡,冬天穿着夏天衣......”这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只有回到农村,才有市场。

张天印带领50多名演职人员,将过去丢掉的道情经典传统戏又复排出来,坚持为农民上门送戏,每到一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庄户人家的剧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所有评论